筑城地点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资源分布、战略位置以及同盟发展需求。优先选择资源富集区域,尤其是木材、铁矿、石料、粮食四种基础资源均衡的地块,这类地块能为分城提供稳定的资源产出基础。同时需注意地块等级,中心地块建议达到6级以上以确保分城建设的资源需求,周边地块等级也需满足11块连地的条件。筑城前需通过侦查确认目标区域无敌对势力频繁活动,避免因争夺资源导致发展受阻。
地形因素对筑城位置的选择具有显著影响。山脉、河流等天然屏障能有效提升防御能力,减少被突袭的风险,但需注意此类区域可能伴随资源匮乏或行军路线受限的问题。若以进攻为主要目标,则应选择靠近关卡、码头或敌方同盟活动频繁的前线地带,便于快速集结兵力。分城与主城的距离需控制在合理范围内,既能形成联动支援,又不会因过度集中导致资源竞争。
筑城需遵循同盟整体战略规划,尤其在大型战役中,分城常作为补给站或前线基地使用。若同盟处于扩张阶段,可选择在资源州与出生州之间的交通节点筑城,保障资源输送路线畅通;若处于防守态势,则应在关键隘口或州府周边布局,形成纵深防御体系。高级建筑如造币厂、工坊的选址需兼顾资源加成与安全性,避免因位置暴露遭敌对势力破坏。
分城建设过程中需平衡短期收益与长期发展。初期可优先建造资源类建筑提升产出效率,中后期逐步转向军事建筑增强作战能力。筑城后需及时配置驻防部队,并利用营帐、箭塔等设施构建防御网络。分城耐久度与城防科技等级直接影响抗打击能力,需持续投入资源升级。若战略环境变化导致原位置失效,可通过迁城功能调整布局,但需消耗大量资源与时间成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