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列舰作为海军核心单位,其建造与运用需要系统化的资源规划与战术配合。军工厂是生产战列舰的关键设施,需优先升级至高级别以解锁更强大的舰型。战列舰制造消耗大量石油、钢铁和橡胶资源,建议提前储备并建立稳定的资源供应链。船坞等级直接影响战列舰的生产效率,需与其他军事设施同步发展。战列舰的装甲厚度与主炮火力随等级提升显著增强,但需注意高级舰种会大幅增加燃料与弹药消耗。
战列舰的战术定位在于远程火力压制与区域控制,其超视距打击能力可对敌方港口和舰队形成威慑。潜艇是克制战列舰的有效手段,因其水下隐蔽性可规避主炮反击,通过鱼雷攻击造成致命伤害。火箭炮部队如喀秋莎也能在安全距离实施范围打击,但需保持120单位以上间距并依赖侦察单位提供视野。战列舰移动速度缓慢,作战时应配合驱逐舰进行机动骚扰,或由巡洋舰提供中距离火力支援。
补给系统是维持战列舰持续作战的关键环节。燃料短缺会导致航速下降,弹药不足将丧失攻击能力,需通过母港直接补给或派遣补给船队进行远洋支援。维修服务需依托友方港口设施,受损超过30%时应及时撤退修理。海域地形对战列舰发挥影响显著,岛屿和浅滩区域能限制其机动空间,而开阔水域更利于发挥射程优势。切断敌方补给线可加速战列舰的作战效能衰退,潜艇伏击运输船与空袭港口设施是有效手段。
军团协作能显著提升战列舰的实战价值。多支潜艇编队实施狼群战术可形成合围,而盟友驱逐舰吸引火力时,战列舰可专注远程输出。联盟科技中的反舰武器升级能增强整体作战效率,共享侦察信息有助于把握战场主动权。需警惕敌方战列舰后撤行为,可能是诱敌深入的战术陷阱。在资源允许情况下,建议每日保持稳定产量,例如每座海城每日两次建造,配合230军事属性军官担任市长可实现人口与产能的平衡。
战列舰的科技研发应聚焦射程提升与火力强化。专项技术研究需集中资源,避免分散投入导致效率低下。装备模块选择优先考虑主炮校准系统与装甲增强组件,但需注意部分模块会降低机动性。军官技能觉醒后提供的射程增幅与命中率提升能产生质变效果,建议通过模拟战加速培养海军专属指挥官。战场部署时需善用距离测量工具,配合侦察单位确保在最大射程边缘发起攻击,同时防范敌方航母与轰炸机的反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