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列舰是海上作战的核心力量,合理指挥能让它们发挥巨大威力。对付战列舰最有效的方式是使用潜艇和火箭炮部队,潜艇凭借水下隐蔽特性可以避开战列舰的主炮火力,从侧翼发动致命鱼雷攻击,而火箭炮部队如喀秋莎则能在超远距离实施范围打击,但需要保持120单位以上的安全距离并搭配侦察单位提供视野。这两种兵种都需要配合其他部队形成战术组合,单纯硬拼战列舰的厚重装甲会吃亏。
战列舰作为重型海军单位移动缓慢,咱们可以充分利用机动性优势进行拉扯。驱逐舰速度快适合骚扰和诱导其转移火力,巡洋舰则作为中坚力量在安全距离持续输出。优先集中火力击沉战列舰的护航舰只,削弱其防空和反潜能力。海域地形也很关键,尽量把战斗引向岛屿或浅滩区域限制战列舰的机动空间。补给线是海军持续作战的生命线,必须通过运输舰或占领港口来维持物资供应,同时注意切断敌方的后勤支援。
资源管理和科技研发是打造强大海军的基础。造船厂的等级直接影响建造速度和可建造的船只种类,建议尽早提升至能生产巡洋舰或航母的级别。制造舰船时会消耗大量金币、石材和石油,不同舰种的资源配比差异显著,例如驱逐舰侧重钢材而航母需要更多稀有矿藏。军事科技树中的海军火炮、舰体装甲等基础项目能提升全体舰船属性,而雷达系统、鱼雷改良等专属科技则可解锁特殊能力,优先研发增加射程和命中率的科技能在交战时获得先手优势。
实战中注重兵种协同与战术灵活调整。采用1航母+2战列舰+3巡洋舰+6驱逐舰的经典混编模式能应对大多数海战场景,潜艇适合隐蔽突袭但需要配合雷达科技才能发挥最大效果。与盟友配合实施狼群战术,用多支潜艇编队合围战列舰,或由队友的驱逐舰吸引火力,火箭炮趁机输出。夜战和恶劣天气会影响部队视野与机动性,需提前规划行动节奏,随时关注战场动态避免陷入敌方诱敌深入的陷阱。记住随时维护舰队状态,受损超过30%的船只建议立即撤回修理。临时在前线建立补给基地能大幅提升持续作战能力,联盟科技中的反舰武器升级和侦察共享也能显著提升作战效率。